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黑松林文化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自发形成阶段(1991年至1998年)
这一时期,虽然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产品和市场上,但从公司领导人身上,在具体工作中,已经自发渗透着文化的要求。董事长刘鹏凯自身的价值观,种下了黑松林文化的初始基因。如当时就提出的“精神、精品、精兵”口号,最初的“爱厂如家、创新争先”的企业精神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等理念,初步形成的早上上班后出操的仪式、营销三零管理、现场的三无管理等。
这一阶段,黑松林的行为规范尚未系统成型,文化处于初步阶段。
二、主动设计阶段(1999年至2005年)
随着内外部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公司开始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公司开始花大力气抓人的管理和队伍的建设,旗帜鲜明地明确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明确了行为准则,出台了“六倡六戒”。
这一阶段,董事长刘鹏凯比较全面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价值主张和管理思想。在“初创文化”的基础上,黑松林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在董事长刘鹏凯出版的《黑松林,我的太阳》《细节的响声》中有了雏形。
三、文化管理阶段(2006年至2011年)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黑松林形成了“心力为本,心至则力胜”的核心价值观,和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包括价值观体系、行为规范体系以及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知识、仪式、语言、文化故事等,确定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愿景)和企业发展规划,出台了自己的企业文化手册,构建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2008年,经贾春峰、高立胜、钟祥斌等多名专家学者指点、把关,我提出“心力管理”的概念。2010年年底,《心力管理》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四、心力管理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
黑松林形成了成熟的建设架构和在解决问题中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法论。董事长刘鹏凯推出了心力管理模式。在此期间,刘鹏凯出版了《漫话企业细节管理》《漫话企业文化管理》《心力管理》《心力管理故事》《知心、聚心、塑心:心力管理的操作艺术》及《文化与智慧》《安全文化》《质量文化》等著作,在详尽阐述了黑松林的企业文化的现状、提升和发展的基础上,对心力管理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完善、应用和推广。